- 全場正品保障
廠商直供 假一賠十 - 實體商鋪
實體商鋪 更多保障 - 24小時服務
24小時五星級服務 - 專業(yè)銷售團隊
專業(yè)禮品策劃設計團隊 - 限時打樣交貨
部分禮品24小時交貨 - 無盲點配送
全國不限地區(qū)配送
1931年,快要過年了,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下了一道手令,禁止機關在舊歷年送禮,理由是,“廢歷年節(jié),互相饋送,此種繁文殊背節(jié)約之旨!
湖南《大公報》刊載了這道手諭,其中提到的“廢歷年節(jié)”,是指農歷春節(jié)。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法令上不認可農歷春節(jié),合法的“過年”是陽歷元旦。民國肇始,就已經(jīng)確定這一理念。
盡管如此,政府的一廂情愿仍然敵不過傳統(tǒng)的力量,長沙大多數(shù)普通老百姓,直到30年代,還沒有來得及習慣這個“洋年”,依然計算著老歷時光,盼望過年,延續(xù)一如既往的年俗。
他們走親戚拜年,鞠躬作揖,親戚間互送禮品,肘子、肉、桂圓等,是常見的送禮佳品。
官員們則有另一套過年送禮的規(guī)則,他們大抵是送支票等錢財物,十分高端,也易滋生腐敗。因此,國民政府在推行新生活運動時,也不忘出臺各類限制公務員大肆宴請、年節(jié)送禮的規(guī)定。正如廢除舊歷春節(jié)法令難擋民間的過年習俗一樣,各類禁令雖然出臺,也難阻官場陋規(guī)年節(jié)送禮的舊習。
在這里,法令、制度與官場、民間舊習,它們犬牙交錯而又涇渭分明,各自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存環(huán)境和空間。
拜年彎腰、作揖、磕頭,拿上壓歲錢端過甜酒桂圓湯
1919年2月1日,正月初一。陰霾密布,寒風冷冽,長沙城里到處泥濘不堪。但出門拜年的長沙人卻熱情高漲,攜老扶幼,全家出動,到親朋家去拜年。即使踩得一腳泥濘也毫不在意。
他們毫不在意的,還有民國初建時頒布的法令:禁過舊歷年,提倡新歷年,也就是元旦。人們延續(xù)著舊歷年最重要的習俗:“拜年”和“送年禮”,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會,互相祝福,互道吉利話,互送年禮。
長沙人拜年,到了主人家,要手敲頭門,嘴里喊“恭喜”的吉利話,然后拱手站得筆直,等主人來迎。那時已經(jīng)沒有皇帝,跪拜已不時興,拜年的人們大多直接以彎腰作揖行拜年禮(1919年2月7日湖南《大公報》)。“初一崽,初二郎,初三初四拜團坊!背錾1920年的長沙老人袁實之小時候最期待的事,就是過年。一大早換上齊齊整整的新衣服,跟著家里大人四處去拜年,到了門口喊一聲:“叔伯娭毑,給您老拜年來噠!边M了屋,給長輩們下跪磕個頭,惹得娭毑們笑容滿面,忙不迭地給壓歲錢,還有一碗熱氣騰騰的甜酒桂圓湯,里面好大一枚“蛋波波”(雞蛋)。
與傳統(tǒng)的拜年方式不同,有一些人不打算驚動主人,“僅從門外投一名片,以代上項禮節(jié)”。一些生意人自己不親往,就使晚輩或傭人持名帖投賀,也算已上門拜過年了。
流行于民國時期的投遞名片算是一種新時尚。一張民國時期印紅名片流傳類似于現(xiàn)在的賀年卡。
百姓送禮長沙百姓送肘子、冰糖,大戶人家還有桃酥、交切等糕點
走得近的親朋,除了說些吉利話拜年之外,還會互送年禮。191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《鹽城鄉(xiāng)土地理》中這樣解釋,“親朋以酒物相贈,謂送年禮”。
1934年1月4日的一份報紙上,一篇名為《年禮有感》的文章很是感嘆了一把“年禮”。“每到過年節(jié)的時候,不管陰陽歷,凡是知好,必要彼此饋送些禮品,至少兩色,多至四色,八色?磦人的交情與經(jīng)濟狀況而定!
按照當時送禮的規(guī)矩,各個地方略有不同,但大抵都是有圖個吉利和表達情感之意。在同一個城市住著的親朋好友,大多彼此互送禮券,或饋食品。
以吃食為主做年禮的長沙人,流行去老字號買年貨。1921年出生的張志浩老人說,長沙人過年互贈的點心之類,都講究要到名牌商店(即有名的店)去買。最有名的當屬九如齋,當時有句諺語說,“三吉齋、三元齋、三三得九九如齋!
袁實之老人還記得,那時送的年禮,“吃的東西居多,有肘子、肉、雞、桂圓、荔枝、冰糖、花生等,還有點心和水果!
張志浩老人說,大戶人家送的年禮有蛋糕,桃酥、面白脆、交切、寸金等糕點,還有桂圓、荔枝、蜜棗冰糖。他們對選料極為精心。“比如桂圓,最小的叫枝圓,大一點的叫泡圓,最好最大的才能叫桂圓!遍L沙人常去買年貨的名店,有稻香村、王茂興等。
1926年2月19日長沙《大公報》說,“南貨館及各醬園門口,真是車水馬龍,擁塞門前。八角亭的九如齋,不但買貨不到,連他的門坎也踏不上。”可見長沙人買年貨的熱鬧。
但官員們可能較少湊這份熱鬧,1917年,陰歷十二月二十九,北洋政府高官吳敬修在北平(今北京)家中舉辦晚宴,好友張遠伯當晚送來年禮四色,“蜜橘、蘋果、元宵及酒兩瓶”,吳敬修“隨答蒓菜二瓶,罐果二瓶,包子一盤,黃糕一盤”,謂之“四色年禮”。
可見官民雙方,大都沒有從內心深處認同政府廢止舊歷春節(jié)的法令,即便國民政府成立之后,率先垂范,大力推行新歷法,但民間并不買賬,慶賀年節(jié)依然如故。在推行新歷法最嚴厲的1930年,當時的《國民日報》和長沙《大公報》上,均有關于舊歷新年的記載,“但一般市民卻是熱熱鬧鬧過新年。長沙鄉(xiāng)間比城市熱鬧”,“沒一家不是籌備香紙蠟燭,高貼那鮮紅的大春聯(lián)”。不得已,1934年年初,民國政府放棄強制讓民眾不過舊歷新年,承認“對于舊歷年關,除公務機關,民間習俗不宜過多干涉”。
官員送禮清朝陋規(guī)依然存在,年禮饋送不止
與普通百姓不同,民國成立之后,官員們不僅要面對新舊歷更迭帶來的習俗沖突,他們還要面臨每逢年節(jié)時,各種“送禮”禁令。這對清朝的官員而言,是怎么也不會想到的。
1913年,北洋政府頒布的《官吏服務令》,要求官員不得饋受財物。民國北洋政府高官李景銘認為,官員之間的年禮饋送意味著積重難改的官場陋規(guī),心照不宣的潛規(guī)則。
李景銘在民國二年(1913年)被選為政治會議議員,出任北京政府財政部賦稅司司長。民國四年(1915年)舊歷年前,崇文門監(jiān)督何棪派屬下馬弁送了李景銘一份“特殊”節(jié)禮,里面只有一張5000元的支票。
5000塊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(shù)目,四年后魯迅在北京八道灣11號買的一座三進的四合院才3675元,這被李景銘視為何棪試圖賄賂自己,他把這事兒寫進了當天的日記。
為什么何棪在春節(jié)前送了這樣一份“大禮”給他?李景銘自己分析,是因為他向時任財政部部長的周自齊建言取消崇文門稅關“三分加一”的陋規(guī),何棪意欲請他放棄這一建議。
崇文門稅關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稅收關卡,每年征收的稅額,居全國各大稅關之首。其監(jiān)督一職,一直被視為“人人垂涎的肥差”。而其征稅沿襲清朝“三分加一”的陋規(guī)存在已久。
并未見到直接史料說明李景銘為何有此建言。但在今人看來,李個人之所以有此表現(xiàn),與其優(yōu)異的政治資本有關,畢竟其才37歲,年富力強,又是財政部賦稅司司長,仕途可謂一片大好。
理想豐滿,現(xiàn)實骨感。一次會議上,周自齊直言不諱地告訴李景銘,崇文門陋規(guī)在前清時是內務府向上“進貢”的“脂粉費”,如今民國成立,應當歸于政府,所以要他“不必過問”。
事實上,李景銘并不是唯一一個收了何棪舊歷年厚禮的財政部官員。次長張壽齡、部長周自齊分別收到支票5000元和10000元。
報明袁世凱之后,這三筆錢被朋分之:—批作財政部“參司年終津貼”,李景銘和其他各司司長各得600金,其余科長以下根據(jù)政績津貼不同,每司所獲不超過3000元。財政部人人有份,皆大歡喜。
這個關于年禮的故事,僅僅只是當時民國官場上前朝陋規(guī)難消的滄海一粟。民國初年,盡管沒了“皇帝老兒”這座大山,積疴難消的前清陋規(guī),依然在或深或淺地影響著民國當局政府。
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一項農村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當時的江西尋烏縣,縣署錢糧艇征柜上仍然還有銀水、過節(jié)禮等陋規(guī),市價每小洋十二毛折大洋一元,糧柜上卻要收十二毛半。經(jīng)征主任沒有薪水,?裤y水及其他陋規(guī)養(yǎng)他。過年禮不但要送知事,還要送給財政科長,知事送物,科長送錢(十到二十元)。